
南通博物苑中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创立,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博物馆。博物苑由南馆、中馆、北馆三个楼构成。中馆最初建立的时候名称是“测候所”,就是气象站。建成的“测候所”共三间,东房是工作室、测量风力、雨量的仪器装在房顶平台上。仪器购于日本,于1908年秋安装,从1909年起,每天测量所得的气象预报,就贴在所前的木牌上予以公布,并同时登载于地方报纸。到1916年,张謇又出资在南通军山顶上建起一座气象观测台,中馆遂转入博物苑,用于陈列展品。
从以上两图片的对比中(两图均拍摄于2016年),我们能直观地看出中国古代纺织机与西方现代纺织机的区别:中国古代织布机体型庞大,经纬线单线布置,看起来很乱;现代织布机就两组纱锭,布局紧凑合理,效率极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现代纺织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00年,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走锭纺织机的效率就与300个工人相当。1844年,学者赛·兰格就指出:“一台100匹马力的蒸汽机带动5万个日产62500英里棉线的纱锭,在这种工厂中,1000个工人纺出的棉线万个工人所纺出的棉线。”这条描述被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所引用。
大生纱厂的第一批织机原来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从外国洋行购入的,是1895年由英国曼彻斯特赫特灵顿公司生产的设备,以电力为动力,更加小型化,效率更高。开始官方允以这批设备折银五十万两入股,后来又反悔,南通纺织博物馆陈列的现代织布机这台织布机是大生纱厂的原物。是张謇等人筹集民间资本按50万两的价格买过来的,等于替官府消化了“烂尾工程”。这批设备当时是先进的,1899年开车后,为大生纱厂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年内就赚回了半个厂。丰厚的收益刺激了国内纺织业的发展,1914年欧战之前,中国棉纺业已经有55家,纱锭55万枚。到1922年,纱厂发展到65家,纱锭则增至163万枚。与此同时,日本在华纱厂由5家增加到25家,纱锭由11万枚增加到67万枚。(《张謇评传》(上)P 160 ),这使得纺织业利润率急剧下降,而且后来纱厂新进的设备比张謇大生纱厂的设备更为先进,这些因素是1923年后大生集团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南通博物苑内的展品:张謇创办的博物苑是有研究功能的。博物苑的北楼建于1911年,本来是为了展示清代南通画家钱恕的《江山雪景图》而定制的。但就在竣工之际,张謇所办的通海垦牧公司的民工在东海之滨的滩涂上发现了一头搁浅而死的巨鲸。虽说本地区关于鲸的搁浅宋代就有记载,但终究还属难遇。张謇听说后,立即致信垦牧公司的负责人江导岷,将鲸鱼骨骼运往南通,将北馆一层用来陈列。但后来抗日战争时,日本军队侵入南通,鲸鱼骨骼遭受破坏。
笔者于2016年2月5日—2月15日在南通拜谒张謇遗迹。2月16日回到西安,当晚的央视新闻报导,2月14日,南通如东县长沙镇三民村滩涂上,发现一条抹香鲸搁浅死亡,长达15.3米,重约33吨,是一头成年雄性抹香鲸。2月16日,又打捞出一头搁浅的成年雄性抹香鲸,长约15.6米,重约50吨。此前南通曾报导有须鲸搁浅,抹香鲸搁浅尚是首次。电视上接受采访的专家就是现在南通博物苑的副馆长。据报,这两具鲸骨也将制成标本。该照片拍摄于2016年。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